当不锈钢制品作为食品接触材料,依据GB 4806.9进行质检并出具质检报告时,通常包含以下测试项目:
理化指标测试重金属迁移量
铅(Pb)迁移量: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过量摄入会对人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造成损害。通过将不锈钢制品在特定的模拟食品液(如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模拟酸性食物接触环境)中按照规定的温度、时间进行浸泡,然后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等专业分析技术,测定浸泡液中铅的含量,以此确定铅的迁移量是否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镉(Cd)迁移量:镉对人体肾脏、骨骼等器官具有显著毒性。同样利用模拟食品液浸泡不锈钢制品,运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测量浸泡液中镉的含量,判断镉迁移量是否符合安全标准,防止因使用不锈钢制品导致镉在人体内累积危害健康。
铬(Cr)迁移量:虽然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铬尤其是六价铬具有强氧化性和毒性。通过特定的化学分析方法,检测不锈钢制品在模拟使用环境下铬的迁移量,确保铬的迁移水平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镍(Ni)迁移量:镍可能会引起人体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并且过量摄入也存在潜在健康风险。采用专业检测手段,测定不锈钢制品在模拟食品接触过程中镍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保证其迁移量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锑(Sb)迁移量:锑及其化合物具有一定毒性,通过规定的实验流程和检测技术,检测不锈钢制品在特定条件下锑的迁移量,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砷(As)迁移量:砷是一种剧毒元素,对人体多个系统有严重危害。通过专门的实验方法,测定不锈钢制品在模拟食品接触情况下砷的迁移量,严格控制其迁移量不超过安全阈值。
感官指标
色泽、气味、口感:观察不锈钢制品接触食品后,其表面是否出现色泽异常变化,是否产生任何异味,以及是否对食品的口感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若不锈钢餐具接触食物后表面变色、散发奇怪气味或者改变了食物原本的味道,那么该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表面状况:仔细检查不锈钢制品的表面是否存在裂纹、砂眼、孔隙、划痕等缺陷。这些缺陷容易藏污纳垢,成为微生物滋生的场所,进而影响食品安全。
微生物指标测试菌落总数:通过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不锈钢制品表面进行采样,然后将采样样本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上,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培养,Zui后计数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量,以此来评估不锈钢制品表面受微生物污染的总体程度。如果菌落总数超出规定标准,说明该不锈钢制品在生产、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卫生状况不佳,可能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大肠菌群:采用特定的检测方法(如多管发酵法等),检测不锈钢制品表面是否存在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食品被粪便污染的指示性菌群,如果检测出大肠菌群,表明该不锈钢制品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存在传播肠道疾病的风险。
致病菌:重点检测常见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这些致病菌一旦通过不锈钢制品污染食品,会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感染性疾病。通过专业的微生物培养和鉴定技术,确保不锈钢制品上不得检出此类致病菌。
其他特殊项目测试耐腐蚀性:不锈钢制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食物汁液、酸碱物质等,可能会发生腐蚀。通过模拟实际使用环境,将不锈钢制品置于特定的腐蚀介质(如含有一定浓度酸、碱或盐的溶液)中,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耐腐蚀试验。通过观察制品表面的腐蚀情况,测量腐蚀速率等参数,评估其耐腐蚀性能,确保在正常使用周期内不会因腐蚀而释放有害物质,同时保证产品的结构完整性和使用性能。
涂层附着性(如有涂层):对于有涂层的不锈钢制品,需要测试涂层与不锈钢基体之间的附着牢固程度。一般采用划格试验、拉开法等方法,通过在涂层表面划格或施加拉力,观察涂层的剥落情况,以此来评价涂层的附着性。如果涂层附着力差,在使用过程中涂层可能会脱落,混入食品中,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和使用寿命,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高准检验认证始终专注于检测与认证服务领域,秉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的经营理念,力争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高效协助客户一次性申请获得多国的检测报告及认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