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缸GB4806.5中国食品接触质检报告包含哪些测试?
依据GB 4806.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玻璃制品》对糖缸进行质检,其质检报告通常包含以下测试项目:
理化指标测试
铅、镉、砷、锑溶出量
铅溶出量:铅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长期摄入可能影响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通过将糖缸在规定的模拟食品液(如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模拟酸性食品接触环境)中,按照特定的温度、时间条件进行浸泡,之后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等专业手段测定浸泡液中的铅含量,以此确定铅的溶出量是否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
镉溶出量:镉对人体肾脏、骨骼等器官具有毒性。同样利用上述模拟浸泡方法,结合合适的检测技术(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量浸泡液中镉的含量,确保镉溶出量符合安全标准,防止因使用糖缸导致镉在人体内积累危害健康。
砷溶出量:砷是有毒元素,对人体多个系统有严重危害。通过规定的实验流程,将糖缸在相应模拟液中浸泡后,检测浸泡液中砷的含量,严格控制砷溶出量不超过安全阈值。
锑溶出量:锑及其化合物具有一定毒性,按照标准要求的实验条件和检测方法,测定糖缸在模拟食品接触情况下锑的溶出量,保证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耐水性
将糖缸在规定的水介质中,按照特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处理,然后观察糖缸玻璃表面的侵蚀程度。根据玻璃表面的变化情况,如是否出现失光、雾状、斑点等现象,对糖缸的耐水性进行分级评价。良好的耐水性可以保证糖缸在长期接触水分或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不会因水的侵蚀而释放有害物质或影响其外观和使用性能。
微生物指标测试
菌落总数: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对糖缸的内表面进行采样,将采集的样本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并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培养。培养结束后,统计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量,以此评估糖缸表面受微生物污染的总体程度。如果菌落总数超出标准规定范围,说明糖缸在生产、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佳,可能会对盛装的食品造成污染。
大肠菌群:采用特定的检测方法(如多管发酵法等),检测糖缸表面是否存在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食品被粪便污染的指示性菌群,若在糖缸表面检测出大肠菌群,表明糖缸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存在传播肠道疾病的风险。
致病菌:重点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常见致病菌。通过专业的微生物培养和鉴定技术,确保糖缸表面不存在这些致病菌。因为一旦这些致病菌通过糖缸污染了食品,会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感染性疾病。
感官指标测试
外观:检查糖缸外观是否有裂纹、气泡、结石、变形等缺陷。裂纹可能导致糖缸在使用过程中破裂;气泡和结石会影响糖缸的美观度和透明度;变形则可能影响其正常使用。此外,观察糖缸的色泽是否均匀一致,有无明显的色差或杂质,确保糖缸外观质量符合要求。
透明度和光泽度:评估糖缸的透明度,查看是否清晰透明,有无模糊不清的现象。同时检查其光泽度,正常的糖缸应具有良好的光泽,若光泽度不佳可能暗示玻璃材质或制造工艺存在问题。这两项指标不仅影响糖缸的美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其质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