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肉宝作为可能与食品接触的产品,在德国LFGB食品接触材料测试中有一系列特定项目,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合规性。以下是具体测试项目:
感官测试外观检查:仔细查看碎肉宝的整体外观,包括外壳、按键、接口等部位。检查是否存在裂缝、划痕、变形、破损、松动等问题,确保表面光滑、无尖锐边角,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造成伤害或影响碎肉操作。同时,检查产品的组装是否牢固,各部件连接是否紧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部件脱落混入食物的情况。
气味测试:新的碎肉宝不应散发任何刺鼻、难闻或异常气味。由于碎肉宝会直接接触肉类等食品,异味可能会污染食物,影响食品的品质和风味,同时也可能暗示材料中存在有害物质。
化学迁移测试重金属迁移:检测铅(Pb)、镉(Cd)、汞(Hg)、镍(Ni)、铬(Cr)等重金属在特定模拟食品液中的迁移量。这些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可能会对神经系统、肾脏、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将碎肉宝中与食品接触的部件样品浸泡在模拟食品液(如不同浓度的酸、碱、酒精溶液,模拟不同食品接触场景)中,经过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后,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仪器分析浸泡液中的重金属含量。
全面迁移测试:测量碎肉宝中与食品接触的材料迁移到模拟食品液中的总物质迁移量。这有助于评估材料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可能释放到食品中的各类物质的总量。过高的迁移量可能意味着材料不稳定,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通过称量浸泡前后模拟食品液的重量变化来计算迁移量。
特定物质迁移:针对碎肉宝材料中可能含有的特定化学物质进行迁移量检测。例如,如果碎肉宝的外壳或内部部件是塑料制品,需检测塑料单体(如苯乙烯)、添加剂(如增塑剂、抗氧化剂)的迁移量;若是金属材质,要检测金属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防锈剂、润滑剂等残留物质的迁移量。这些特定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通过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LC-MS)等设备进行分析测定。
材料成分分析材质鉴定:确定碎肉宝与食品接触部分所使用的材料成分,如塑料(具体塑料种类,如PP、PE、ABS等)、金属(如不锈钢、铝合金等)、橡胶(用于密封或防滑部件)等,并分析每种材质的具体化学组成。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安全标准,准确鉴定材质是确保产品符合LFGB要求的基础。
添加剂分析:如果碎肉宝材料中添加了各种添加剂,如塑料中的抗紫外线剂、金属中的合金元素、橡胶中的硫化剂等,需要分析这些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确保添加剂的使用符合安全规定,不会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迁移到食品中并危害人体健康。
微生物测试微生物限度检测:检测碎肉宝与食品接触表面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由于碎肉宝会接触生肉等易滋生微生物的食品,若微生物超标,可能会污染食物,引发食源性疾病。通过在无菌条件下对碎肉宝与食品接触表面进行擦拭采样,将样品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上,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培养,Zui后计数生长的微生物数量。
致病菌检测:重点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李斯特菌等常见致病菌。这些致病菌一旦污染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碎肉宝必须保证不含有这些致病菌。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生化鉴定等专业方法进行检测。
物理性能测试(针对部分材质)塑料材质
热稳定性测试:检测塑料部件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性能变化,特别是在高温环境(如碎肉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热量)下是否会发生变形、软化或释放有害物质。通过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设备分析塑料在加热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抗冲击性测试:模拟日常使用中可能遇到的碰撞情况,测试塑料部件的抗冲击性能,确保其在受到一定冲击力时不会破裂,保障使用安全。
柔韧性测试(针对部分软质塑料):如果碎肉宝中有软质塑料部件,测试其柔韧性,确保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因过度弯曲而断裂。
金属材质
硬度测试:检测金属部件的硬度,确保其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轻易被刮花或变形,保证产品的耐用性。
耐腐蚀性测试:模拟金属部件在接触肉类汁液、水和清洁剂等环境下的腐蚀情况,检测其抵抗腐蚀的能力。良好的耐腐蚀性可防止金属离子析出到食品中,保障食品安全。
橡胶材质(如密封胶圈等)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测试:检测橡胶部件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确保其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因拉伸而破裂,同时具有足够的弹性,保证密封效果。
耐老化性能测试:模拟橡胶在自然环境和使用过程中的老化情况,通过加速老化试验(如热老化、臭氧老化等)检测橡胶的耐老化性能,确保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性能稳定,不会因老化而失去密封等功能。